查看原文
其他

关注 | 高龄农民工陷两难困境:留城工作难找 返乡退休无靠

经济参考报 瞭望 2021-03-07

◆ 1. 留城或返乡 高龄农民工陷两难困境

  • 记者在四川、浙江、江西等多地调研了解到,目前有部分高龄农民工在异乡城市生活艰辛,工作难找,退休无靠

  • 中老年农民工多数为55岁—70岁左右,他们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,理应得到关注、受到关怀

  • 社保参与度低、对下一代家庭养老能力的担忧让高龄农民工缺乏安全感

  • 在城市,中老年农民工在情感长期无寄托,回乡后,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,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

  • 为了让中老年农民工回得去、留得住,政府不可缺位


◆ 2. 组合式帮扶助农民工返乡就业

  • 旅游业、技术帮扶、公益岗位等帮扶手段有效,值得借鉴


◆ 3. 一位农民工的心声:期盼“老有所养”

  • 最怕生病

  • 希望国家能在医疗报销比例上,对年龄稍大的农民工倾斜一下

  • 在养老上,可以让子女和政府出钱一起办养老院,养老院条件好了,我也愿意去

记者/邬慧颖、董小红、吴帅帅、孙清清


一. 留城或返乡 高龄农民工陷两难困境

  

  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。对高龄农民工群体而言,年迈后如何落叶归根是他们人生的下一个“路口”。打拼多年,归乡后如何找寻精神家园?记者近日在四川、浙江、江西等多地调研了解到,当地采取各种措施帮扶中老年返乡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。

  

  然而,无论是留在城市里打拼的“坚守阵营”,还是已经回到老家务农、打工的“返乡阵营”,为改革开放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高龄农民工大部分仍在工作一线,且一些人还存在没有养老保险、难找工作或留下职业病等问题

  

部分“留守”群体生活艰辛

  

  目前有部分高龄农民工仍然在异乡城市“讨生活”。记者走访北京、杭州等地多位高龄农民工发现,这一群体目前主要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,从事保洁、门卫等职业,生活状况不容乐观

  

  “近几年年轻人到劳务市场找工作的不多,大多是40岁以上的。”杭州杭海路劳动力市场职介员董成宏说,目前市场内长期“滞留”一批高龄农民工,普遍没技术、文化水平较低,只能零散打一些小工糊口。“数量大概几十人,做完又回到这里。”如今像北京市虎坊桥、杭州市杭海路这样的老牌劳务市场已成为高龄农民“集散地”。

  

  61岁的河南人刘德全在北京丰台一建筑工地做门卫。今年是他外出打工的第27年。一间简单的板房里只有一张钢丝床和几件简单的家具、电器,既是值班室也是宿舍。虽然和做快递员的儿子生活在一个城市,但老人大多数时间一个人生活。

  

  “原来一起出来的工友,基本上都回家了,”刘德全说,他现在每月工资2600元,除了抽烟的开销,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能存1800元。“趁还能干得动,给孩子和自己再攒点钱。”

  

  在杭州三墩做小工的管阿强今年64岁,每天工钱100多元。“工地里条件很艰苦,虽然有食堂,每顿也就是两个菜。就打打零工没有保险,我们担心出意外。”管阿强的女儿管丽君说。

  

  “现在这份工作到今年8月底。”杭州一小区保洁吴小妹说,“如果没有单位续聘,我就去做些钟点工。”她表示留在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女儿照看孩子。

  

工作难找,退休无靠

  

  部分高龄农民工仍“滞留”城市大多出于就近照顾子孙、城市收入较高等原因,但随着年龄增长,他们也在“干与不干”之间犹豫。“工作难找”“退休无靠”使他们陷入“回与不回”的两难。

  

  一方面,工作机会减少。“送快递、外卖,手机不会用;做小工,一些新材料都没见过。”受访一代农民工普遍认为受自身身体状况、文化水平所限,未来工作机会将会更少。“‘不做了’这句话我每年都说过,总有一天要干不动的。”刘德全说。

  

  与此同时,城市生活成本上升进一步形成压力。管阿强说:“现在出去买点什么都贵,盼着一年到头不生病。”

  

  另一方面,回乡生活又缺乏依靠。管丽君说,父母现在回乡,靠种田基本无法养活自己。“没精力也没技术,种点自己吃还可以。”

  

  “再攒点钱回家”是部分高龄农民工普遍的心声和无奈:社保参与度低、对下一代家庭养老能力的担忧让高龄农民工缺乏安全感。吴小妹说,自己没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,如果回乡生活基本上要靠儿女供养,生病了也没人照顾。

  

  同时,返乡融入当地社会也成问题。“我在外边呆了20多年,回去确实有点不适应。”刘德全说。

高龄农民工。(图片来源/网络)


返乡群体遗留问题待解决

  

  除了坚守城市的,近几年一些高龄农民工已经选择告别城市,回到家乡,但遗留下的职业病与无养老保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  

  今年已经56岁的王福苟,因常年做搬运工作,7年前被诊断出严重腰间盘突出,经鉴定为伤残等级十级。打工几十年的他因为不够钱住院,回到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龙湾村的家中休养。2011年,他也曾尝试到福建漳州一家企业打工,但因为身体不适且检查出肝病、胃病等问题返回老家。

  

  “就算一身病,也要养活家庭。”如今,王福苟已经承受不了任何重活,只能在樟树市一家宾馆做保安,仅靠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维持全家生活。“我老婆也有低血压,家里还有孙子和80多岁的母亲,一家人的开支实在是太大了。”

  

  此外,记者了解到,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都没有给自己办理养老保险的意识,而医疗保险也仅是报销范围有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(新农合)

  

  “以前一直都没有要买养老保险的想法,现在有些后悔了。”今年55岁的邓小华是江西省宜春市人。从1993年便开始外出打工的他,2008年回到老家在建筑工地做散工,每月工资3000多元。“为了全家人的生活,我不能休息。”

  

  “每个月的收入只够全家人的温饱,我们夫妻俩都没有买养老保险,所以想自己创业试试看。”邓小华没缴社保,自然没有养老金。近几个月,正好有朋友邀他一起在附近的村子做养殖业生意,“做生意收入应该还不错,也许可以维持后半生的生计。”

  

“回乡只是一个开始”

  

  “回乡只是一个开始。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卓认为,当前农民工返乡后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尴尬困境,而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,他们是属于较早出去打工的一批农民工,当年受教育程度低,缺乏技能培训,可能在城市常年从事低端劳动力密集职业,对自己人生没有长远规划。当他们年老后,很多人在城市难以立足,不得不选择归乡这条路。

  

  “随着年龄增长,中老年农民工退返人群激增,过去农民工福利不完善所积累的心理困惑、现实困难、多种因素可能导致的问题,需要全社会特别关注。”四川省农科院原副院长刘建军说。

  

  刘建军认为,改革开放后较早离乡出来的一代青壮年农民大军,当年主要在18岁到40多岁,如今多数已是55岁到70岁左右了。中老年农民工只身或举家投身国家经济建设,可谓“牺牲”了一代、二代、甚至三代人——农村大量留守老人、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,不少家庭夫妻难聚,孩子流离就学转学难,家乡父老没法照顾。在当年那种低工资、低保障、难维权、艰苦甚至恶劣的生存生活条件下工作,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建设和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,理应得到关注、受到关怀。

  

 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李云歌认为,作为城市“边缘人”,中老年农民工情感长期无寄托,回到家乡后,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,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。“尤其是很多中老年农民工只身一人回到家乡,或者儿女常年在外打工无法照料的,他们的孤独感、无助感非常强烈,但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”李云歌说。

  

相关保障制度需完善

  

  接受采访的有关专家学者认为,为了让中老年农民工回得去、留得住,政府不可缺位。

  

  摸清中老年农民工底数。刘建军认为,需要对第一代农民工数量、区域分布、分类结构、养老归宿地、生活状况、基本保障等问题给予重视并部署专项调研。

  

  高龄农民工养老体系待完善。有关专家建议,国家应立法或出台政策统一全国农民工养老制度,加大力度统筹和规范解决老年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、医保、福利等基本保障,务求全覆盖,应保尽保落到实处。

  

  中老年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,职业技能培训仍需加强。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卓认为,中老年农民工出去打工早,自身文化素质较低,部分劳动者年龄偏大,又缺少技术,回到家乡后,缺乏相应的谋生技能。

  

  引导返乡中老年农民工参与乡村治理。王卓认为,这批返乡的中老年农民工在外打工多年,接受了城市生活理念,在思想和见识上相对开放一些,在乡村治理过程中,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。例如安排一些公益性岗位,或者进入村委会等,让他们成为农村进步的“带头人”,发挥余热促进家乡发展。



二. 组合式帮扶助农民工返乡就业

  

  记者近日在四川等多地调研了解到,当地采取各类措施帮扶中老年返乡农民工加快融入社会,给项目、给技术、给资源……让中老年农民工真正“归巢”。

  

旅游业成返乡农民工就业“蓄水池”

  

  在宜宾市长宁县,为了搞旅游,这里正在铺设新的村道,一座大桥正在修建,数十位当地村民正忙着铺设沥青路面。长宁县是省定贫困县,贫困人口有2.3万人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,也带动了当地的40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工返乡就业。

  

  记者看到,10多位当地村民正在景区内工作,有的在栽种花苗,有的在修建花枝。长宁县蜀南花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德志告诉记者,看见家乡的发展机会,许多原来在外务工的村民都从贵州、攀枝花等地回到家乡,在景区务工和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

  

  60多岁的姜碧琼正在使用割草机修建草坪,在花海景区,还有许多像姜碧琼这样年龄已高,在外务工困难的村民找到了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。

  

  40岁的村民周万莲正在种植花苗,看到记者过来,她笑着招呼记者:“快帮我们拍张照片。”“这里多好,我们要建设好我们的家园。”周万莲以前在上海和厦门都打过工,现在她在景区内工作每天能够有70元的工资收入。

  

  记者了解到,旅游正在带动“造血”,让返乡的中老年农民工有了盼头。四川正在86个连片贫困地区和510个贫困村中实施旅游产业扶贫项目,推动13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、241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和1206个民宿旅游达标户的创建。

  

技术帮扶点燃回乡激情

  

  “这200多亩猕猴桃树正在抽枝,后年正式投产,投产后一年可以收入200多万元。”望着满山遍野绿油油的猕猴桃新树藤,代福兴憧憬着他的“创业梦”。出生于沐川县永福镇万寿村的代福兴做了十几年建筑生意,他说,长年漂泊在外,他内心其实一直很想回乡干一番事业。2012年,沐川县开始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。他感觉回乡创业的机会来了。

  

  “刚开始准备发展猕猴桃,我心里还不踏实,因为资金投入大,又不懂技术。”代福兴指着还未正式投产的猕猴桃树说,“在这时候,县农业部门给我们讲解国家富农政策,还从建设规划、种植技术、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指导,去年,我多方筹资300多万元建起标准化的猕猴桃园200多亩。”

  

  走进猕猴桃园区,种质园、苗圃园、品比园、生产园“四园”配套,水泥作业道、水管、有机肥管纵横交错,太阳能杀虫灯、节水灌溉喷头、蓄水池、沼气池等现代农业设施十分抢眼……“多亏有这些设施,虽然遇到今年这样的干旱,但这些树苗仍然主杆粗壮、叶子肥实。”

  

  “以前我们种地都是靠天吃饭、放羊式管理,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还不到1000元。现在,除了每亩地每年有400元的土地流转费,到他园里务工,一个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。”正在生产园里整理猕猴桃树藤的村民兰应光一脸喜悦,“全村人都很感谢代福兴,他不仅给大家带来了‘票子’,还让大家见识了新设施、新技术,大家都盼望着跟他一起致富”。

  

  如今,技术帮扶正点燃中老年农民工的回乡激情。据成都调查队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:2016年,成都市43.4%的农民工接受过相关技术及技能培训,较上年增加11.7个百分点。

  

公益岗位让农民工就近有事做

  

  天刚刚蒙蒙亮,在雅安市荥经县新添乡庙岗村,53岁的孙久珠已经拿起扫帚在打扫卫生了。她是庙岗村的清洁员和网格员,平时负责打扫卫生、巡查隐患等工作。

  

  “每个月300元钱,工作不累,有事情做,就在家门口,很方便。”孙久珠说。

  

  之前,孙久珠常年在广东、浙江等地打零工,日子漂泊无依。在外飘荡近30年,什么工作都干过。孩子慢慢长大了,孙久珠和老伴决定回到老家安家。

  

  “出去20多年了,回来感觉变化好大。”孙久珠说,刚开始回来还有些不适应,觉得在乡下自己什么都干不了,年纪大了种地也不行,又不好做买卖,有点担心以后怎么办。

  

  “还好,政府了解情况后,给我安排了清洁员和网格员的农村公益性岗位,有事情做了,就不担心了。”孙久珠说。

  

  记者了解到,精准扶贫开展以来,四川力求通过免费培训、专场招聘、扶贫基地吸纳、公益性岗位等多个渠道,让中老年农民工回乡留得下、有事做

  

  甘孜藏族自治州就业局局长何海说,甘孜州大力开发地质灾害预警、森林防护、乡村道路维护、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。目前全州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.2万人。

  

  四川省人社厅数据显示,2016年,四川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达79.7万人,其中就业培训13.2万人。


  

三. 期盼“老有所养”

  

  上世纪80年代,第一代农民工怀揣“致富梦”进城务工,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,现在不少已进入暮年,却面临着继续打工养家和“老无所依”的境遇,61岁的武学明是其中之一。

  

  武学明是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人,是上世纪90年代最早进城务工的农民之一。今年春节刚过,他又进城务工收废品,租住在开封市南郊一处废品回收点旁的平房里,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被废品占了大半,拥挤而闷热。在记者采访中,武学明对现在的生活表示满意,对未来却充满着焦虑和期盼

  

问:你家里几口人,家庭收入怎么样?

  

  答:俺家有5口人,儿子一家3口,加上我和俺老伴。儿子和儿媳妇带着小孙子今年春节之后就去了杭州打工,挣得钱够他们自己用。俺家里有3亩多承包地,平时老伴招呼着,遇着重活,我就回家干。

  

问:你身体怎么样,为什么61岁还要出来打工?  


  答:我以前打工受过伤,左胳膊和右腿都骨折过,里边都装了钢板。今年4月份又因为脑血栓中风,左腿行动不便。今年春节后,我才来开封收废品的,去年在村里帮人种地,一天30块钱,打一桶农药4块钱,但是活不经常,自己年龄大,进工厂没人要,只能收废品

  

问:你为什么不找儿子要钱,现在收废品一个月能赚多少钱?  


  答:俺儿和儿媳妇打工本来赚钱就少,俩人还经常为钱吵架。我也不好意思张口找儿子要钱,少向他们要钱,让他们少为钱生气。现在,我收废品,一天最多毛收入30-40块钱,开机动三轮跑一天至少费10块钱的汽油。租房一个月100块钱,吃饭是自己做,每天花5块钱买面条、馒头和青菜,一个月干得好能净赚400块钱。从今年春节到现在4个多月,我赚了不到2000块钱,都托人捎给了家里,还不够家里开销。

  

问:你们村像你一样,年龄较大,仍然出来打工的多吗?  


  答:像俺村50岁以上的,只要身体没病,不是出来打工,就是在家种地。俺这一代,年轻时拼死拼活地养孩子,帮孩子盖房子结婚看孩子,现在年龄大了,不少还得进城打工赚钱,啥时候干不动了,才能歇着。

  

问:你赚钱是留着自己花,还是贴补给儿子?

  

  答:我赚钱基本上都给儿子、儿媳妇了,自己不存钱,他们一家三口在杭州租房住,赚的钱本来就少。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,老一辈赚钱不给儿子,就会被儿子、儿媳妇嫌弃不为子女着想。

  

问:你未来养老是靠儿子,还是会去养老院?

  

  答:无儿无女的人才去养老院,我肯定不会去,多丢人,子女脸上也没面子。俺乡里养老院条件不好,都是五保户在里边住,像我这种情况,想去还不让去嘞。

  

问:当你未来干不动活了,有什么打算?

  

  答:再打几年工,我就回家,家是根。在家把自家3亩承包地种好,有精力的话,再去帮人家种地,赚个零花钱,实在种不动地了,还得指望俺儿子,还有每个月政府发的养老金,饿不着。

  

问:你对未来生活,有什么顾虑?

  

  答:最怕的就是生病,我现在身体不好,浑身是病。像我就一个儿子,最怕给他添负担。一生病,儿子和儿媳妇就得有人回来照顾我,他们常年在外打工,请假就要扣工资,他们生活压力本来就大,这不给他们添麻烦嘛。

  

问:你对未来养老、医疗有什么期盼?

  

  答:现在国家在搞扶贫,其实,像俺们这样五六十岁的人,也需要关注,年轻时在外打工,干体力活,年龄大了,不少都累出了病。希望国家能在医疗报销比例上,对年龄稍大的农民工倾斜一下;在养老上,可以让子女出一部分钱、政府出一部分钱,一起办养老院,养老院条件好了,我也愿意去。  

延伸阅读

 瞭望 | 走出农民工讨薪“怪圈”

 关注|暮年农民工归养何处

 “世界工厂”与农民工前途


长按上图,关注瞭望微信


瞭望新媒体,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

主编 | 潘燕

编辑丨张静瑾


觉得不错,请点赞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